2013年3月,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到今春正好十周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十年樹得合抱木,我們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的非凡成就,在于黨中央堅強領導、人民群眾堅定支持。十年來,從分散到統一,從鄉村到城鎮,從不動產到自然資源,覆蓋所有國土空間,涵蓋所有不動產物權,保護公共與個人財產權,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構建,不動產登記事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實踐的成果。
不動產統一登記十年成就,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成果。不動產統一登記取得成就,首先在于“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條。我們平穩、高效而徹底改變“九龍治水”局面,是最重要的一條。在《物權法》明確要求7年蹉跎后,在《不動產統一登記條例》“爽約”質疑情勢下,在“反腐”“降房價”等眾說紛紜壓力下,我們穩中求進、以進固穩,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決斷和支持。同時,不動產統一登記成功推動,還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條。住房是個體最重要的財產。不動產統一登記從咱們家說起、從咱們家做起,一個小小的紅本本,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體現。人們有擔心、有誤解也有批評,從“房產征稅”到“房主變房客”及“辦證難”,正是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個一個困難最終都成功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不動產統一登記十年成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果。從住房為主的不動產登記發展到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明確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所有權統一確權登記。不動產登記人再次從零開始,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登記法治化。這對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監管有效的產權制度,對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具有基礎意義。就像我們的住房構筑在我們的山河大地之上,物權、所有權、使用權扎根于社會主義公有制,從不動產到自然資源統一登記,歷史和邏輯是統一的,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不動產統一登記十年成就,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成功實踐。物權制度是社會的基礎性制度,不動產統一登記又是物權的基礎。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作為物權法治建設的重大關鍵節點,成為現代法治國家發展的重要一步。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要求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法治化。2020年出臺的《民法典》對保護民事權利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改革不斷深入,《不動產登記法》列入立法規劃并公示征求意見。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成功實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永遠在路上。國有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關系如何優化,自然資源公有制如何更好地服務于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三權分置”如何影響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實現,這都是不動產統一登記這一技術性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社會主義公有制資源資產如何實現、變現,西方經濟學不可能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在借鑒“看不見的手”、市場失靈、產權制度等西方經濟學有益成果的同時,只能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
在經濟學大廈中,財產登記只是一小步,但對此問題的回顧、總結與繼往開來地推進,將成為中國一大步。(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