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付梅臣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明確指出要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和統一確權登記的原則,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教育部批準了“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專業,填補了國內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領域專門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空白,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為了推進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事業,下面對黨的土地政策及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的重點闡述自己的見解:
土地產權管理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
以《土地問題決議案》《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土地法》為標志,土地革命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最主要任務之一。在土地確權登記過程中,第一次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由土地部提交的《土地登記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和具有深遠政治意義。并且,中央土地人民委員會土地部在瑞金成立,專門設立了土地調查登記局,發布《關于實行土地登記的布告》,強調要實行土地登記?箲饡r期,頒布的《陜甘寧邊區土地條例》《陜甘寧邊區地權條例》和《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等,都把土地所有權、土地登記、地權處理作為主要章節!蛾兏蕦庍厖^政府頒發土地所有權證條例》更是一部在法理和制度上相對完善的土地確權登記法規。解放戰爭時期,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各地相繼制定出臺了土地確權登記的具體辦法,如陜甘寧邊區發布的《頒發土地房窯證辦法》、晉綏邊區發布的《關于填發土地證的通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的《關于頒發地照的指示》等。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發布了《土地改革法》,內務部發布了《關于填發土地房產所有證的指示》等,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繼出臺《土地登記發證辦法》《房地產權登記暫行規則》等,推動了土地改革中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改革開放后,頒布實施了《土地管理法》《物權法》《民法典》《不動產登記條例》《土地登記辦法》《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等法律法規等。無論是革命早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不動產登記與管理作為土地革命的重要工作。
自然資源管理基礎——“地籍”
地籍,狹義是指土地之戶籍也;廣義則是指各類物權之權利的記載,包括海籍等。地籍管理乃“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專業之核心課程,必學之。適逢國家不動產與自然資源統一登記,似乎地籍釋義難以覆蓋不動產(自然資源)權籍,縱觀海內外,地籍實為不動產權籍,只是建筑物、構筑物、林木等為定著物而已,將不動產(自然資源)根植于地球表層(土地、海域)上登記是物權統一與空間落宗。地籍包括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兩大學科,前者以法律與測繪技術為支撐,后者純屬法律問題,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也多將地籍測繪交由測繪行業,土地登記則交由司法機構,足以說明地籍調查與土地登記的差異。
從自然資源登記人員角度,掌握必要的地籍調查技術與方法業務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不僅能夠幫其掌握不動產(自然資源)權屬空間界址調查技術,而且能夠合理處置不動產(自然資源)權利登記中空間權利重疊的沖突。在我國不動產(土地)登記代理人資格考試中,《地籍調查》屬于應考科目;臺灣“地政士”考試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籍調查”科目,但在“土地登記實務”科目中要求參考人員掌握“地籍測量實施規則中,第三編土地復丈、地籍測量,第四編建筑改良物測量、土地測量之申辦與作業程序”等內容。地籍調查與地籍測量不同,前者需要掌握更多的不動產權屬相關法律知識,后者需要掌握界址測量技術。
我國已實施不動產、自然資源統一登記,推進不動產(自然資源)統一調查,但在統一調查中尚有一些困難,究其原因是分散的權源審批,如房屋的權屬認證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土地承包經營權由農業部門管理等,不動產統一登記中的“落宗”沖突及調查中的精度差異就是其表現所在。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將地球陸地表層(土地、海域)的權屬管理職能整合在一起,加之登記的統一職能,促進了不動產權籍調查統一標準的形成。當前,全國開啟自然資源調查與登記,并不是取代不動產權籍調查與登記,而是應當基于不動產權籍調查與登記,從自然資源管理角度進行調查與登記,而不是形成新的不動產物權,否定土地、海域上已經存在的所有權、使用權。
自然資源依法管理——“登記”
我國不動產分散登記之時,可謂“諸侯分封,各自為政”,為天下公民創數套登記之規范,民眾為之茫然,只曉得財大者重視,于是乎城市曉得房產登記,鄉村曉得土地登記,林區曉得森林登記,漁民曉得海域登記,農民曉得承包經營權登記,好在國家立法未采強制登記主義,民眾財產影響甚微。部門汲取國外土地登記精髓未閉門獨創,使各物權登記之規則基本相同,采屬地登記原則、公信原則等,除登記權利種類不同外,登記類型雖名稱不同,實質大同小異,無不含物權設定、變更、注銷等登記類型,申請、審查、公告、登簿、繕證等登記環節,申請人須申請、交物權取之證明、權籍資料及登記費等,履行登記查看配合之義務。
不動產(自然資源)登記,是自然資源管理領域依法行政的基礎。國家推行不動產、自然資源統一登記以來,消除了分散登記的諸多弊端,加之不動產(自然資源)登記管理部門的系列便民化措施,以及全覆蓋的“地籍”支撐下,不動產(自然資源)登記的覆蓋面及登記意愿均得到大幅度提高,維護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自然資源多維產權管理
隨著土地、海域立體化的開發利用,同一宗地范圍內地表、地上和地下土地權屬的一致性被徹底打破,土地在垂直方向上權屬不一成為常態,且情形各異。城市土地的立體化開發因涉及到土地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和立體空間權利的問題,且隨著權利意識的提高也開始重視日照權、通風權、景觀權、地下空間權等空間權利亦受關注。20世紀90年代末期,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提出3D地籍概念,引起國際權籍研究領域的高度重視,也恰逢計算機建模引入土地管理的密集時期,推動了3D地籍模型技術研發。
三維地籍是基于2D地籍的基礎上,以界址點、界址線、界址面等權屬界址標識圍合而成的三維地籍系統。在研究與開發3D地籍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學者發現單純增加垂直邊界信息(空間維度),尚不能夠解決權籍時空變化、滿足不同管理需求等問題,需要增加時間維(4D),乃至尺度維(5D)等多維地籍。
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將以自然資源部為負責單位,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以三維地籍為核心的土地立體化管理模式。將三維地籍管理理念和技術方法納入土地管理、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過程,在土地立體化管理制度、政策、技術標準、信息平臺、數據庫等方面進行探索,以三維方式設定立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細化地上、地表、地下土地使用權權利邊界和權益,提高土地管理精細化水平。
總之,自然資源管理的核心是權屬管理,只有做好了自然資源的地籍調查與登記工作,才能更好地維護自然資源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進而激勵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更好的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